评分之外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文学欣赏不分好坏】

最近的感悟是,许多我觉得写得不错的书评分并不高,反而立意平庸、套路感强的书备受推崇。只能说,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说我偏好什么内容前,先说那些让我难以阅读的作品。我难以沉浸于对细微情绪抽丝剥茧的描摹,优柔寡断理不清剪还乱的叙事,比如日本文学。我始终认为,当人面对困境时,应有的态度并非沉溺,而是反抗,即试图解决问题并重建新世界。然而,日本文学常让我感到故事从细胞的微小裂变开始,逐渐堆积成无法排解的堵塞,最终像癌变一般扩散,侵入身体每处角落,让人深陷“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阴鸷绝望中。

例如,当主角在遭受人生重大苦难后,第一反应不是拯救自己脱离水火之中,而是沉浸在永无止境的痛苦碎碎念里。意识流描写要从童年创伤谈起,中间经历一堆藕断丝连拉扯的纠缠,落脚点是死亡。主角不仅自己陷入深渊,还强行把读者也拖进来,陪着ta一起遭受地狱般的淬炼,跟着ta体验崩溃到极致的隐忍,裤子里兜着屎但身处在名流晚宴上无可诉说的难受,以及细微到旁人无法察觉的变态心境(通常与禁忌乱伦有关)。到最后的立意是虚无,封闭,与世隔绝。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当然,悲观叙事不代表所有日本文学,也没有说日本文学不好,读不进去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我无法接受排山倒海的虚无情绪。

另一个难以接受的风格是倾倒过多“政治正确”要素的作品。比如,作者中心思想是阶级固化,但贪心地把星球大战,素食原教旨主义,殖民主义,LGBT,种族战争,人机之恋元素全部放进去。如果结合的不好,就像把全世界稀奇古怪但备受好评的食材倒进一个大锅炉,打开后是盛满汤汁冒着诡异泡泡的不可名状之物,人们美其名曰人类之瑰宝,因为这不可名状之物完美地贴合当代某些人的需求。尽管它毫无价值。即便这类作品获奖了,那也得益于其工具属性。那有没有将所有元素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很可惜我还没阅读到。

就我自己而言,我偏向两种风格。要么是华丽恰如其分的语言,比如赫尔曼·梅尔维尔和莎翁;要么是大气磅礴卷起千层浪,为了革命反抗慷慨赴死的宏大叙事,比如苏俄文学中保尔·柯察金宁可粉身碎骨也绝不背叛的决绝。前者让人看得爽,后者让我感到天地之辽阔,见证信仰者灵魂的悲壮。总结下,干净整洁的文风,还有蓬勃的生命力令人心生欢喜。

最近还意识到,作者的文学叙事极大依赖于过往经验。我曾很纳闷,为何那么多著名作家,依然执着于书写几十年前的农村苦难,不遗余力地描摹那个年代人们悲惨贫穷的生活。明明苦难的岁月早已过去,为什么他们不书写现在的盛世繁华?但我现在领悟到,曾经的苦难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太过深刻。莫言描写的苦难,有些是他切实经历过但难以忘却的,那些经历几乎贯穿他的一生。更年轻的作家,比如郭敬明,他的文字间流露纸醉金迷的奢侈感。某种程度上,《小时代》是他来到上海后看到的世界,也是向往的世界,或许也是当时自卑的他难以企及的世界。

从这个角度上看,文学能稀释痛苦。我始终这么觉得,绝大多数人的写作欲望,都源于滔天的痛苦亟需排解。毕竟,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之前提到,我无法共情一些文学,想必那是因为我缺乏类似的经历。只有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在想象中经历无数惨痛的人生,看到那些烈火中的可怜人,像西西弗斯那样反复对抗虚无和遗忘,旁观者的傲慢才会转化为悲悯。总体而言,文学于我,是一次次在废墟上重建意义的过程。哪怕某天,意义本身终将崩塌。依然继续写吧,哪怕写的是崩塌本身。因为,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的痛苦和虚无开战时,文学是我的军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