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在暴力面前不过是精致的瓷器。”
起初,我以为申公豹是电影中的大反派,是他破坏哪吒与敖丙化人形,才引发后续的灾难。
然而,随着剧情推进,申公豹形象愈加立体。他并非为了报复而屠城,而是智商在线、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的角色。“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五年前的箭正中眉心。
申公豹的悲剧在于,他努力修炼千年,天天早起练功,卷过所有的阐教仙人,试图通过遵守仙界的规则来获得认可,却始终无法摆脱“妖”的标签。
申公豹练了一辈子的拳,进了天庭才发现他们都用权。他的命运揭示了社会对“异类”的偏见,甚至类似社会上小镇做题家的境遇:无论你多么努力,出身决定了你永远无法摆脱他人的冷眼与歧视。
“我知道这个世界我无处容身,可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影片中,哪吒一行人为了“过关”而去打妖精,可这些妖精啥都没做。
土拨鼠在干饭,申公豹的老爸在教弟子武功,石矶娘娘在家臭美。它们并没有作恶,却因为“妖”的身份而被视为敌人。
假如电影以消灭这些妖怪结尾,我将认为这是一部烂片。还好不是。
当白金色的仙界与灰黑色的妖界战斗时,黑色的妖界终于不再代表邪恶。
电影巧妙地打破了传统正反派的刻板印象。真正的反派并非那些妖精,而是看似仙风道骨的邪恶老寿桃。
他利用哪吒的修仙进阶,实则是在通过捕杀无辜妖精来炼丹,维持自己的权力。
在这一世界观的设定里:仙界通过定义“正义”来压迫妖界,而妖界则被迫接受这种不公的规则,这种权力与资源的分配逐渐塑造社会的等级秩序。
于是,妖精们被分类处理,那些有用而厉害的妖被吸收进仙班,成为仙界统治的一部分;那些无用又无辜的妖则被用于炼丹,成为资源的一部分。
***
“向来如此,便对么?”
绿油油的仙牌和白色的宫殿象征着所有妖渴望的自由与理想,仿佛得到绿色的仙牌身份就成为妖上妖。
所有妖都蜂拥而至,自愿踏入这场不平等的游戏,却从未质疑规则的合理性。
难道生来就得依附社会所定义的强者和权威,才能被定义为真正的成功吗?规则是谁制定的,谁就是即得利益者。
妖精们以为得到仙牌、进入宫殿就能获得幸福。然而,那些牛妖马妖在地上是妖,去了天上依然是牛马,只不过是个有仙牌的牛马,从未被当作平等的存在。
哪吒的形象在电影中得到了全新的诠释。他不再仅仅是神话中的英雄,而是当代青年精神困局的象征。
正如电影结论哪吒对规则范式的不满:“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将扭转这乾坤。”
哪吒的反叛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敌人,而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质疑。他掀翻的是那些被奉为真理的“天道”,是那些被所有人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则。
***
“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
反抗权威的路注定充满艰辛险阻。唯有那些勇敢地承担使命,粉身碎骨甚至牺牲自己,才能打破仙界的枷锁,重建一个新世界。
反之,电影中父辈的妥协者群像,恰是当代社会的镜像。他们深谙”生存智慧”:为了顺应“天道”一再退让顺从,努力符合规则的期许。这样做并无对错,也是最安全的做法。
可这种精明的退让,最终将导向更深的异化:规则吞噬反抗者的方式是毁灭,而摧毁妥协者的手段,是让他们主动交出灵魂。
虽然对世界心怀不满,但也因为生活所迫无力改变。妥协者太了解统治阶级的强大,甚至都没想过去反抗。到头来才发现,顺应一切规则的自己,早已被剥夺了所有的价值,点滴不剩。
在影片中,真正的自由不再是获得仙牌,从而成为规则下的优胜者——而是成为规则的解构者和粉碎者。
规则的水泥地再坚硬,思想的野草总会找到裂缝。当不平等的呐喊盖过华丽的喧嚣,反叛的声音将会联合起来,粉碎旧世界的无理规则。
是不是可以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有敢掀翻桌子的勇气。
因为,世界是我们的。而且我们还年轻,不知天高地厚。
***
当然,我并未赞扬反叛者,批判妥协者。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哪吒他们揭竿而起,世界将陷入混乱。这个世界需要制定一些规则让人们遵守,维持社会的稳定秩序,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像申公豹那样卷生卷死的妥协者。
最近还发现,很多电影的人物形象愈加立体,尤其是反派。比如《孤注一掷》里的王传君,《狂飙》里的高启强,《狮子王2》里的Taka。曾经我觉得这是否有给反派强行洗白的嫌疑,毕竟坏的就是坏的,有些事就是永远不可原谅。但细细想来,这一叙事化方式打破传统的说教方式,展现作恶背后的因果链环。
当人们将自己彻底置身于角色的处境中,或许更能理解不同的抉择。本来人就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处在灰色地带。这些故事让人看清”坏人不是突然变坏”,而是环境、选择与人性弱点层层叠加的结果。挺好的,社会需要这种共情力,可以减少网络上很多二极管。嗯,感觉国漫真是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