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艾米莉·狄金森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通过一个科学实验,探讨了智力提升对个体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起初实验在小白鼠阿尔吉侬身上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人类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于是,心地善良、学习意愿强的智力障碍者查理·高登成为最佳人选。
在进行智力手术前,查理每天都无忧无虑。他在面包房里帮忙干活,因为闯祸经常被辱骂,但他从来不在乎。
他早已成年,但心智却是六七岁的孩童。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人人都能过得开心。
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飙升至185,然而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
1
“谁能说我的光明就比你的黑暗美好呢?”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涉及到很多心理学议题。例如,查理在恢复智力后,不断遭遇童年创伤闪回。智力的提升并未伴随情商的增长,这使得他的内心世界无比格撕裂,两种人格激烈地冲突与纠缠。
一开始,查理作为智力障碍者,认为周围的人善良而美好。他渴望通过手术变得聪明,渴望被重视、被爱、和去爱。
但随着智力的飞速提升,查理体会到书本上的教育与现实的割裂,这让不谙世事的他感受到道德上的冲击。
童年时玩的最好的小伙伴,原来是对他施加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他曾以为他们的友谊是坚固而纯粹。但如今,那些冷嘲热讽,暴力鲜血,对尊严的侮辱(书中描写的这段记忆异常残忍)的记忆如洪水猛兽般涌现。他无法面对他的朋友,也无法面对过去小丑般的自己。知识也无法治愈他过去的创伤。
他的母亲和妹妹,因他是智障而视他为负担。在他成为天才后依然表现冷漠。
但完全体会不到查理对亲人的一丝怨恨,能体会到的只是他对亲情的渴求。他无比希望父母能真正的表扬他一次,能真正的爱他一次。但童年没得到的,变聪明后也没能得到。罗丝和马特的刀还扎在他身上,他嚎啕大哭走出家门。
无论变聪明后的查理做什么,过去那个傻瓜查理都会如幽灵般浮现,悠悠地在他耳边低吟:你不配得到这一切,你应当被万人唾弃。
2
“我们并不属于相同层级。我在往上攀升时经过你的楼层,现在我在下降途中再次经过,但我想我不会再搭这部降梯,所以,此时此刻就让我们相互道别。”
查理为了顺应社会而活着,他将身体贡献给科学,却像商品一样被教授展示和报告。
他渴望爱与被爱,却因心智未成熟,而被他人频繁利用,也伤害了他人。
当天才查理逐渐变得痴呆,智慧和名利随之流失,他流泪祈求:
“如果他们能把我当作一个人看待就好了……拜托上帝,请别把这一切都收回去……”
从头到尾,他的命运像被书写好的剧本。一个智障企图变聪明,最终沦为全世界的笑柄,可笑得仿佛是楚门的世界。
到最后,真正在乎他的,或许只有那只跟他比赛走迷宫的小老鼠阿尔吉侬。
可是,查理既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也不是既得利益者。他明明是个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个体存在的价值就是活着,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存在。
其实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悟,就是发现无论是智力的提升,或是其他外在的事物都无法让人真正快乐。甚至追求快乐也无法得到快乐。
人往往被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内化和裹挟,或是通过浏览碎片化信息和对比自身构建价值观,却从未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真正的成功,可能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3
“如果你有机会请放一些花在后院的阿尔吉侬坟上。”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提前预知自己的命运。当事人的无知无觉,是残酷命运对他们最大的仁慈。
而查理的悲惨之处在于,他的好朋友阿尔吉侬(实验室小白鼠)作为他命运的参照物(实验对照组),让他提前预知了自己的悲剧。
阿尔吉侬会走迷宫了,他知道过不了多久他也会变得聪明;
阿尔吉侬开始撞墙发疯了,他知道他会因手术的副作用,变得喜怒无常精神内耗;
阿尔吉侬死了,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要走到尽头了。
他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的上限和下限,且无法改变。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从顶端坠入底层。
他无疑是可悲的,从智障到天才,看似拥有了一切。但其实从未体验过真正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书中的查理在最后体悟出:“智慧确实是人类的最大天赋。但是,人们往往在追求智慧时,忘了爱的需求。这是我自己最近发现的。我现在就告诉你们一个假设:单有智慧,没有感情方面的施与受能力,是会导致心理和精神的崩溃,很可能会让人发疯、失常。而且一个人如果太过于自我,完全忽略人际关系,只会走上暴力和痛苦之途。”
于是,查理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创伤。“创伤不是我的错。但拯救自己,是我的责任。”他对自己说:”现在不管你怎么说,我都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所以,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要去修补破碎的自我了……谢谢。”
不幸的是,上天给予查理拯救自己的时间太过短暂。他本有机会彻底治愈自己。但很快,他和阿尔吉侬一样,陷入了矛盾的狂躁与痛苦之中,未曾有机会享受那美好的人生。
4.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延展。比如,查理在童年时遭受霸凌时,周遭同学由旁观者转变为施暴者行为的行为动机;
查理在经历智力的提升后,境遇大起大落而导致人格解体的心理状态;
人性的卑劣性,当查理低智时,人们嘲笑他。当他是天才时,人们嫉妒他;又比如爱的本质是被看见,有些人因查理是天才科学家而靠近他,却又因隐约触碰到了他过去的丑恶和不堪而恐惧,因而远离他,他从未被无条件爱过;
以及人体科学实验的伦理,博士无视查理的尊严,将他当作实验品(这类情节在《弗兰肯斯坦》中也有所体现,但这本书主角并没有查理那么温柔善良,他直接发疯创死全世界);
还有文风,全篇均以实验报告形式书写。开篇错别字极多,因为当时查理还是个低智能。慢慢地他变聪明了,日记的文笔也变好了,甚至会用比喻拟人将自己内心情感具象化。最后实验副作用体现,错别字又再次出现。类似这句话:“我要便匆名。我有了很多朋友,他们不会朝校我。”
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时代局限性。比如,查理与女性角色的互动过于刻板,其他人物塑造较为单一和平面。
然而,以查理从未社会化的视角来看,这种刻画可以理解但不多。查理的情感和社会经验几乎为零,他的互动方式主要依赖于理性思维,而缺乏情感的复杂性。尽管这些关系较为直白,但实际反映了查理对世界的初步认知。随着智力的提升,他也开始意识到这些局限,尽管小说没有深入描绘这一变化。
摘录:
以前,他们都嘲笑我,因为我的无知与无趣而看不起我;现在,他们却因为我的只是与了解而痛恨我。为什么?他们假上帝之名,到底要我怎么样?
而现在……在火焰背后的臂架上,柏拉图说过的话在阴影中嘲笑我:……洞穴中的人会这样说他,他攀高又爬低,但都用不着眼睛……
不要管我,我已不是我自己。我正在解体,我不希望你在这里。
我学了那么多知识,精通各种语言,面对站在门口凝视着我的她,能说出来的却只是“妈妈……”就像饥渴的羔羊对着母羊的乳头。
如果没有人性情感的调和,智慧与教育根本毫无价值。
我尽可能强忍着,但一走到街上,我就再也忍不住了。要记下这件事很难,但在走回停车处的路上,我像个小孩似的痛哭,路人都盯着我看。我压抑不住,也不在乎。
人们总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幸福,但真正的幸福却往往隐藏在平凡的生活中。
我害怕。不是恐惧生命,或死亡,或是虚无,而是害怕虚掷生命,好像我从来不曾存在过似的。
拜托……拜托不……不要让我忘记怎么读和写……
如果你有机会请放一些花在后院的阿尔吉侬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