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神啊!你用大火断送了整个世界的人,就只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早晨?

千古谜团终于解破,不容我们怀疑。

但……神啊!

宇宙间有亿万恒星,为什么你偏选上这颗?

你用大火断送了整个世界的人,

就只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早晨?

 

****

《星》是亚瑟·查尔斯·克拉克于1956年写的作品,时至今日读依然感到悲壮不已。

彼时恒星已经化为灰烬。亿万年前,太阳成为夺命判官,果断地定了这族类的死罪。

未来天文学家兼神父前来探测,他在目睹星球文明的残酷命运后,信仰开始动摇。

 

****

事情本应是这样:宇宙万事万物既无目的也无宏图。既然银河系内每年都有上百颗恒星爆炸,此刻在太空深处,必有文明被毁灭。

无论这个族类是邪恶还是善良。宇宙没有神,没有天理,是故亦无天谴。

但这些族类已足够智慧,他们自知在劫难逃,希望留下一些不朽之物。

哪怕再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啊!他们已经学会在行星之间旅行,却还远未能跨越恒星之间的鸿沟。而且即使离他们最近的恒星系,也有一百光年之遥。

科学家看到一群孩子在蓝沙的海滩上嬉戏,就像那些地球上的那些孩子一样。那些伟大的雕塑,艺术和文学,也像地球的历史和文明一样灿烂。

想必是科学家久尝孤独,思乡心切,才会深受感动?这一悲剧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个族类的败亡,犹如地球的兴衰。

然而,一个文明在它璀璨的极盛之时被如此彻底地摧毁……这一事实要怎样才能释义为神的慈悲?

 

****

1955年,《伦敦观察家报》(The London Observer)举办主题为“2500 AD”的短篇小说征文比赛,阿瑟·克拉克以此为契机创作了《星》一文。

克拉克本人在《地球的运行》(Transit of Earth)音频录制的说明中回忆:

“这篇是在我出发前往澳大利亚大堡礁之前,用两天时间写就的,当时情感异常激动。”

1956年,《星》凭借其深刻的宗教与科学冲突主题,荣获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

我阅读完第一反应是认为,这部小说在批判宗教(?或更多是审视和反思,但宗教改革早在16世纪便已完成。

此时的英国正经历苏伊士运河危机,这标志着英国全球霸权的衰落。不过我觉得这段历史跟小说的创作动机关联不大。

但《星》至今依然有时代意义,因为很多西方国家的人们信仰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甚至在中国香港也是。

在小说里,主人公终其一生的精神支柱是上帝。他每个月都会去做礼拜,念祷告,洗清自己的罪孽。

他相信上帝的存在,就像他坚信物理学一样。但有一天,他所认为的造物主毁灭了一个无比美丽的文明。

十几亿的美好生灵化为灰烬。

科学与信仰在这一刻同时破碎。在冷酷的真相面前,人类只能以沉默以眼泪,来填补那道无法愈合的裂痕。

所以,世界是精密的瑞士表,还是偶然形成的,这个世界真的存在造物主吗?

不过宗教这个问题还是太过深奥,其精密无法细讲。

毕竟在宏大的宇宙面前,人类不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突然想起一部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可以说是我看过最好的电影之一了。这部电影将批判宗教和外星人完美得整合在一起。

不过这部电影探讨的是另一个问题了:究竟是相信神,还是神的代理人?当神的名义成为控制、恐吓与牟利的工具,那些真正渴望信仰慰藉的人,又该相信什么?

****

不过,假如这世间真的有神明存在,我希望祂是一位仁慈而悲悯的上帝。

但愿这部小说不要成为现实的预言。

我目睹战船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

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失在时光中

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银翼杀手》

居然凌晨三点了,不知道继续写啥,主要不想写作业。写公众号总比写作业好。当然也有可能是跟敏狗聊太久了,上次我和她语音了将近5个小时。希望今天别到凌晨四点。

 

 

参考资料

https://www.encyclopedia.com/education/news-wires-white-papers-and-books/star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