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一切
敢于从泥潭挣扎向上爬的勇敢的灵魂和野心家。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30年发表的作品,它深刻地探讨了个人的野心与阶级斗争、爱情与道德的冲突。
于连,这个出身于法国乡村的青年,自童年起便憧憬上层阶级的生活。
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他成为一名神父的随从,随后陷入了与市长夫人的地下情,逐步踏入他梦寐以求的上层社会。
书中的“红”象征着革命、激情和勇气,而“黑”则代表着教会、权威和制度的压迫。两者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引领于连走向悲剧。
《红与黑》被公认为司汤达的代表作,并为意识流文学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几年前看过音乐剧和电影改编。原以为于连是个漂亮虚荣,攀附权贵,利用别人向上爬的小镇青年。
但阅读原著后,才发觉他不过是被时代洪流裹挟,困在现实的牢笼里的可悲理想主义者。
1.关于背景
《红与黑》历史背景植根于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彼时,西欧资本主义体制刚刚确立,资产阶级企图推翻封建贵族与教皇的统治。
大革命时期,政局反复更替,执政者三五年换一波。由于政党内讧,封建制度虽被废除,但新制度未能稳定。民众对贵族阶级的仇恨愈加强烈。
1793年,路易十六在民众的的欢呼下被送上断头台。自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起,法国大革命便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轮番执掌政权,民众的暴动不断,社会血腥动荡。
接着,法国经历通货膨胀、粮食短缺。在1799年的雾月政变中,拿破仑上位,建立了第一帝国,为陷入困境的人民点燃了一丝希望。
然而,十年后,波旁王朝的复辟带来新的波澜。拿破仑虽短暂重掌政权,但“百日王朝”后的滑铁卢惨败,标志着他的彻底失势,再度被流放。波旁王朝复辟,再次陷入了政治的不稳定。
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资产阶级终于推翻了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七月王朝”。而这个历史节点也正是司汤达《红与黑》的背景时代。
此时拿破仑已死。法国人民心如死灰,绝望地活在王朝复辟的社会。社会阶级固化严重,人们心中虽感念着先前的启蒙理想,而现实却让他们变得虚伪,矛盾而痛苦。
结合历史背景和情节推进,于连对拿破仑的崇拜逐渐幻灭。最终他意识到,没有人是完美的,连拿破仑也不过是凡人。
与其说于连追求金钱与权力,不如说他渴望尊严。可尊严对他而言,恰恰是最难获得的。因为于连的童年太不幸了,他缺爱,偏执而孤僻。对于连来说,只有获得至上的财富和权力,才能获得爱与尊严。但可悲的是,当他将童年创伤,对名利的渴望与爱联系在一起时,这份爱就参合了杂质。
于连明明好高骛远,但又纯粹莽撞,不懂得如何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本想利用市长夫人向上爬,却不知不觉爱上了她。于是这份虚荣就携带了某种可悲。
而他和玛蒂尔德之间的爱情也更为扭曲和复杂。反正挺抽象的,书里的心理描写也很多。但总的来说,我觉得于连更爱自己和拿破仑,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效仿拿破仑。只是拿破仑的确是个一往无前的野心家,而于连更像是一个英雄主义的幻想家。
2. 在矛盾与痛苦中走向了深藏在心中的最热烈的一抹红
除去讨好献媚外,他是个绝对诚实的人。
——司汤达:《社会地位》
短短二十三年间,于连曾经有意或无意向现实妥协,变得自私、虚伪、狡诈了。原来的理想主义观念被所谓“清醒”的理智的光焰渐渐燃尽。
然而,他毕竟不属于统治阶级。当被那个阶级当作卑贱的敌人彻底地抛弃时,他才猛然从梦境中清醒过来,绝望地与那个阶级彻底决裂,在痛苦中回归自己真正的灵魂王国。
但这时他的生命也将结束,桀骜的灵魂在命运的坐标上简短而崎岖的轨迹终于不再延续。红色的鲜活的光点最终为周遭的浓黑所吞没。
毫无疑问,当一个人心怀对统治阶级纸醉金迷生活的向往,同时又无法割舍对社会顶流虚与委蛇行径的轻蔑,那么他必然会陷入痛苦的境地。
于连享受着市长夫人的柔情蜜意,又忍不住共情市长被绿,所以看不起她;一边因为玛蒂尔德的善变和傲慢搞得精神内耗,又放不下自尊,最后笑死读者,气死自己。
最后一幕,于连在法庭里近乎奔溃:
“但是,我的罪即使没这么重,我看到在座各位,不会因我年轻而动恻隐之心,仍会杀一儆百,借我来惩戒、来打击,这个阶层的年轻人:他们出身低微,厄于穷困,但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混迹于阔佬们所号称的上流社会。“这就是我的罪过,诸位,而惩罚也将更加严厉,因为事实上,审判我的,全是些非我族类的人。陪审官席上,连一位发家致富的乡民都没有,统统都是气我不过的有产阶级……”
于连在法庭上的陈词,并不是为自己脱罪,而是在攻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统治阶级。他总结自己的一生为:
“我是一个出身卑微而敢于抗争的乡下人。”
3.《红与黑》与当代社会
*
自古以来,社会赋予人类宏大叙事,使人生框定在特定的行径中,以量化评价个人的价值。当然,这或许最为安全的一条路,可以避免我们的人生走向失控。
于连渴望飞黄腾达。但他的不幸在于,他不懂得利用人性,他差点就要成功了。他的确是聪明的,十几岁就能全文背诵《圣经》,拉丁文的水平甚至超过了市长。
只是,当他如此张扬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意气风发地说出自己的远大抱负,他不会想到招来的全是红眼和嫉妒。
无论放到哪个时代,像于连这样的大有人在。他们身上最大的不幸源于原生家庭的劣根性,这与身处在哪个时代无关。
书里描写到,于连有个控制欲很强的爹,和两个天天霸凌他的亲哥。他们无聊时以捉弄和家暴于连为乐。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他的自尊心要比同龄人更加敏感和脆弱。
之后于连去市长家当家教,想以此跻身于上流社会。可是,他以前根本没有接受过类似的教育,根本不懂人情世故。
他对上流社会的常识一无所知,既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也不会献媚权贵,不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那些达官贵人天天泡在名利场,他们一眼就看穿了于连的自卑,敏感,野心和天赋。所以最后于连的悲剧也不值得奇怪了。
*
两百年前,司汤达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写下《红与黑》。那时,革命的火焰尚未熄灭,历史的车轮碾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敢的年轻人挣脱禁锢的枷锁,用炬火点亮启蒙的思想。
两百年后,00后再次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不同于司汤达所描绘的阶级冲突,我们这一代面临的是信息化、数字化的冲击。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的“红与黑”或许是对自由与规范之间张力的选择。
如果说两百年前,对工人的压榨是“体力”(比如英国工业革命的血汗工厂,童工);那么两百年后,这种剥削转而为更隐秘的“情绪”(互联网公司996,优绩主义,买房)。
从小到大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有种“旧时代的末班车,新时代的实验品”既视感。又想到一点,或许00后相比其他几代人,“暴力”和“反抗”更弱。更多人倾向于远走他乡或者躺平。
但乐观一点,说不定会触底反弹。
*
之前说到,现代人在三观还没有形成时,过早地接触大量的信息,并全盘吸收这些信息纳入为自己的价值观。
这些目标并非本质上有错。但当它们成为我们唯一的追求时,问题终有一天会显现。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但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便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黑格尔)。
此外,社会达尔文主义还会让人变得工具理性,产生无意识的自我内化。
比如,前不久同济大学博士生杜梅患癌去世,她的遗书里罗列了从大学以来获得的奖状,支教,发表的核心论文,甚至还有团支书,军训优秀学生称号等,并在遗书最后附上了自己的个人简历。
但毕竟她坚定地走在自己的世界观里。我也并没有批判优绩主义。优绩主义和内卷依然是穷人最好的出路,也最有利于经济发展。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这并没有错。
可当个体的价值观被社达法则填满时,人将终其一生,围绕着可被量化的虚名而奋斗。也终其一生,为获得他人崇拜的标签而沾沾自喜,因未能满足外界的期许而惴惴不安。
*
现在才发觉,人在时代面前,显得何其渺小。我感到童年,以及这个世界无比分裂。
我见证着黄金岁月的消逝:儿时记忆中的秘密基地,光盘座机,虹猫蓝兔,抓蚂蚱,4399小游戏。但它们随着互联网短视频的兴起在记忆中湮没。
那些记忆仿佛是上个世纪发生的事了,但明明我才22岁。
我好像是没有共同记忆的那代人,穿梭在各个时代的裂缝中。仿佛一场梦,醒来后什么也不剩。
小时候,我最憧憬的,是科幻小说里描述的,绚丽的霓虹灯下,那个阶级分明,科技极度发达的赛博朋克时代。现在这个世界近乎实现了。
只不过,我突然开始怀念起,十年前去好朋友家打赛尔号,打完后去池塘边,抓好几个小时蝌蚪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参考资料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999264/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271317/《红与黑》——矛盾色彩撞击(红与黑)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