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过的书 | 从集体记忆到历史叙事

1.悠悠岁月  安妮·埃尔诺 著

喜欢这种“无人称”自传叙述方式,仿佛看到跨越60年生机勃勃的法国。安妮埃尔诺保留了某种集体记忆,即通过个体的记忆反映时代的演变,并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集体记忆的确冲击力很大)。过去不属于自己,一切都会消失。但我们拥有对过去的感受和经验,这就足够了。

2.少年来了 韩江 著

韩江用多人称叙事法和非线性叙事记录那段历史,令人身临其境。第一次认识到创伤对个体的影响如此巨大。这让我联想起曾读到二战时有位逃出的军人患上严重的PTSD。战争结束后,他的后半生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临终前记忆仍停留在二战时期。他死的那天是圣诞节,街上很热闹,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下了很漂亮的雪。

 

3.长日将尽 石黑一雄 著

小说以某个英国管家的职业生涯展开,讲述他如何为了自己的事业放弃生活和爱情,所有的一切都得为他的仕途让道。阅读过程中数次为主角的缜密的思维而感到震惊,他会反复揣测他人的意图(甚至是一句“早安”),由此给出一个完美的回答。谨小慎微的结果是一场空,就像帝国的烈日总会日落。

4.回归故里 迪迪埃·埃利蒙 著

作者迪迪埃·埃利蒙是名社会学家。这种“自传+社会学批评”方式贯彻“把自己作为方法”。埃利蒙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阶级,遗憾,性取向和不幸的童年,深刻地剖析自己,拆解社会。我联想到安妮·埃尔诺也是这样书写的。虽然他们都通过教育实现了阶层跃升,但总无法摆脱过去的阴霾,对原本的身份耿耿于怀。

 

5.精英的傲慢 迈克尔·桑德尔 著

依然是社会学类书籍。书中的主要观点是,很多精英认为自身的成就都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并先天认为那些学历或事业不如他们的人群不够努力。但事实并非如此,精英的成就更多是资源的堆砌或捷径。即使没有人脉支持,也有物质支持。他们对他者的怜悯就像是告诉山村里的孩子为什么要每天走几个小时山路,而不坐直升飞机上学。

6.北京折叠 郝景芳 著

科幻元素并不多,感觉更像是魔幻现实小说。故事围绕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给第一和第二空间的人送信,情节连贯,一气呵成。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三个空间里的人差距大的比人和猴子还大,我想此时就需要三体人外星文明来占领地球打破循环(bushi)

 

7.猫城记 老舍 著

第一次知道老舍居然写过奇幻作品。老舍描述了人类误入火星的“猫城”发生的奇幻故事。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幽默,里面的猫怎么那么傻,看到后面逐渐笑不出来,猫城里的猫不就是隐喻当时那个水生火热的时代吗?甚至里面的章节都不可思议地预言了作者和未来的命运。不得不说文中的幽默感令人悲伤。

8.雪国列车 奉俊昊

看完《米奇17》再看《雪国列车》有种熟悉感。熟悉的冷幽默,熟悉的讽刺,熟悉的歇斯底里且抽象的反派。感觉越来越迷这种反乌托邦设定了。里面各种隐喻让我联想到暴力,异化控制和空想社会主义。层层分明的列车车厢代表阶层,社会始终在稳定的机制下运行(不可避免不平等),如果贸然破坏,必定失控。但破坏后会重建一个新世界。

 

9. Why A.I. isn’t going to make art   by Ted Chiang

去年纽约客特德姜发表的一篇文章,论述为何AI无法取代人类作者。然而,上个月刘慈欣在科幻大会上却表明未来AI完全可以取代科幻小说家。特德姜认为,写作必须有种“意图”,并有过往经验作为基础,但显然AI并不具有这种能力,它只是将数据库中的内容整合。这不叫写作,叫做“算数取平均值”。在我看来,或许是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大刘更偏剧情向,因此他会担心AI具备整合世界观的能力取代作家。但特德姜的小说更偏意识流,而人的意识是发散混乱的,AI难以预测,也更难以取代。

 

****

坦白说,最近对历史的喜爱超越了文学。但历史总与政治紧密相连,便有某种难以言喻的局限性。这几个月阅读了很多记录历史的作品(虽然没放上去)。全世界的创伤是如此相似,原来我们都走过了那么长的崎岖才走到这里。本写了长评打算发送。但是,然后呢?基于那些作者笔下的文字所书写的东西,孰知对错。

文学渴望承受深刻思想,却无法全然脱离宏大叙事的桎梏。从这一程度上来说,文学并不自由,它只能在划定的舒适圈里吟唱。对我来说也是。至于之前写的非虚构作品的书评,总觉得字里行间仿佛有借来的深沉,二手的感怀。它们真诚,却不属于我。如果剥去所有引用、注释与背后的他者,还剩下什么?

过往我总会把阅读写作当作自己的避难所。我所看的一切文学,全部忠诚地服务于构建我的价值体系。但我突然发现,避难所是不存在的地方。船停在港口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黄色的树林里分岔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但没关系,船始终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