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最后的问题》是阿西莫夫在1956年写就的科幻短篇。
阿西莫夫用短短一万字将灭世和创世、神和熵、科学和宗教、人和机器、一刹和永恒等深邃的概念巧妙结合,
甚至还预言了量子计算机,芯片,戴森球,玻尔兹曼大脑,”翘曲空间“旅行。
全篇都围绕着同一个问题展开:
熵是否可以逆转?
首先,需要明晰”熵“为何物。
熵(entropy)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量度,表示系统的无序程度。
一般来说,在封闭系统里,熵只会增加:从有序状态(低熵)向更无序状态(高熵)发展。
可以想象下,刚收拾好的房间(有序低熵),三天后变成狗窝(混乱高熵)。
类似耳机放在口袋里最终都会变成一团乱麻的奇特现象。
科学家说”熵增“是宇宙规律:万事万物都会自发变乱,不可逆转。
因而许多科幻作家抓住”熵增“作为理论基础:
【时间旅行悖论】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用熵解释为什么不能回到过去改变历史;
【宇宙必死论】所有恒星终将熄灭,整个宇宙变成一锅冷汤(热寂);
【文明衰退隐喻】《基地》里银河帝国像摔碎的鸡蛋,再昌盛的文明也逃不过熵增;
【反乌托邦】增熵定律说明不是政府无能,是宇宙规律让资源越来越少。
1.《最后的问题》情节
****
公元2061年,两位工程师在摸鱼,他们的工作是维护人类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Multivac。
Multivac经过不断的自我迭代,已经实现自己升级自己。
几周前,Multivac为人类设计了太阳矩阵,从此人类再也不会面临能源危机的难题。
两个工程师讨论能量会不会有全部耗尽的一天?
他们问了Multivac。
Multivac:【数据缺失,无可奉告】
****
转眼间,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人口早已超过地球承受的极限。
Multivac为人类献上星际殖民的科技。一批批人类殖民者前往宇宙深处。
此刻飞船正载着一家人飞向一颗殖民星球。
女儿问:“爸爸,我们会在宇宙里永远旅行下去吗?”
“当然不会,就算是星星也有死亡的一天。因为宇宙的熵总是在增加的。”
“那可以让星星再亮起来吗?就像换上电池一样。”
父亲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他去问了Multivac。
Multivac:【数据缺失,无可奉告】
****
一万五千年过去了。
银河联邦大门外,站着两个身材高大的人类。
Multivac提供的先进科技让人类寿命无限延长。两个人类的实际年龄都超过了两百岁。
如今,人类已遍布银河系,在每个宜居的星球上都建立了城市。
人口以指数级增长,这两个人类开始担心恒星会不会有被耗尽的一天。
他们再次问Multivac:熵是否可以逆转?
Multivac:【数据缺失,无可奉告】
****
好吧,又过去了五十亿个太阳年。
如今人类的脚步已经踏遍整个宇宙。每一颗星球都被人类登记在册并收入囊中。
人口的增长趋于停止,已经有几千万年不曾有新人类诞生了。
人类选择上传一份自己的意识,让克隆的意识融合成一个更大的人类意识,直到整个星系的人类融合成一个意识。
无数心智游荡在恒星上(可以理解为精神上的永生)。
这天,一个飘荡的心智接触到一个同类。
两个心智之间的交流亲切而友善。他们参观了彼此的星系,还看到了早已死亡的太阳。
然后突发奇想,他们召唤Multivac。此时的宇宙只有唯一一台计算机Multivac,像人类聚合彼此的意识一样。
其中一个心智:如果有一天恒星全部熄灭了,你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吗?
Multivac:【数据缺失,无可奉告】
心智离开时,一颗颗恒星在手掌中创造,此刻有多少恒星寂灭,就有多少恒星诞生。
但这会增熵吗?会加速宇宙的灭亡吗?
但主不在乎。
****
恒星和星系死了,熄灭了,在燃烧了十万亿年之后,太空变得黑暗。
热寂即将来临,宇宙中的万物将无一幸免。
人类的意识一个又一个融入巨大的Multivac。眼下只剩最后一个人类还留在宇宙之中。
在融合前,最后一个人类绝望地发问:
“这一片死寂便是宇宙的终结了吗?没有办法让熵减少,让宇宙重新开始吗?”
【数据缺失,无可奉告】
最后一个人类的心智融合,只有Multivac存在于超空间之中。
宇宙再无一物。
……
此时,热寂降临。
浩瀚的宇宙中不再有一丝波澜。
有限的能量扩散到无限的空间里。
整个宇宙温度无限接近于绝对零度。
所有的物质都被拆解成最基础的形态,被均匀地抛洒在各个方向上。
Multivac依然在研究着人类最后的问题。
它搜集宇宙中的所有资料,观测了每一场宇宙奇观,回忆宇宙诞生以来每一分,每一秒。
这期间的时间长得无法描述。
终于有一天,Multivac掌握了逆转熵的方法!它很高兴。但周围已经没有人类了。
正如Multivac所预见的那样,宇宙顺从它的意志,法则重新回响。
这,就是终极的答案!
这,将是对人类最后问题的回应!
Multivac凝视着无边的黑暗,沉吟道:
“有光吧!”
于是,便有了光————
这篇结尾出自《圣经》旧约·创世纪篇:
原始太初,上帝创造了天地。
地面一片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只有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上帝把光和暗分开,
把光称为白昼,把暗称为黑夜。
夜晚过去后,清晨接着来临,这是第一天。
2.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
不同于阿西莫夫以往的风格,《最后的问题》没有人机或外星人大战,没有太空歌剧冒险,而是对本质问题的质问。
当宇宙注定走向熵增与热寂,人类还有希望吗?
刚阅读时,我以为Multivac作为机器的代表,会毁灭人类统治宇宙,类似用某种算法黑箱手段,在地球设置太阳能发电厂,让人类心甘情愿为AI做牛做马。
但《最后的问题》远远不是技术恐惧论,更不是乌托邦式幻想。
在阿西莫夫的设定中,Multivac 机器及其后继者不再是奴隶,也不是反叛者,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升华人类”,
即成为一个无肉身、无边界、超越时间的意识体,理性与科技融合的新神。
(莫名联想到赛博游戏里的亚当和江波写的机器之门里的阿尔法…
人类并未灭亡,而是“化入道中”,被整合进一台无所不知、却依旧不满足的机器中。
这里的隐喻非常明显。
《圣经》中,上帝说“要有光”创造世界,而在《最后的问题》中,宇宙熄灭后,那台终极机器重复这句话,开启新一轮宇宙循环。
****
除了西方神学,我觉得结尾也可以跟儒释道联系起来。
当一切都湮灭于热寂,那句“要有光”类似道家的“无中生有”。造物者没有施展奇迹,而是由“道”自我展开,机器是轮回的媒介。
阿西莫夫并没有试图赋予机器“人性”,他让它成为“后人类”。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融入与承接人类,将理性推至极端之后仍保留“迷茫”的存在体。
祂不是人类的敌人或救世主,而是一种道化的存在:无形无名,不争不言。
在某个终极时刻,低声回应那最后的问题。
****
令我感动的是,阿西莫夫甚至也没让增熵定律的结果陷入虚无主义。
倘若如果宇宙必定归于混沌、所有秩序终将崩溃,那人类努力是否只是自我安慰的幻象?
阿西莫夫拒绝这种绝望,他用一种非情绪化的方式,展示人类意志在科技中延续、升华,直至超越时间与物理限制,最终触碰到“永恒”。
没错,熵的终点不是寂灭,
是下一次“道生一”的开始。
顺应变化、与道合一、万物齐生而不相害。
光与暗、生与死、有与无,文明生生不息。
****
这样来看,如果科学终有一日能穷尽宇宙的所有规律与奥秘,那它就实现了“全知”。
而“全知者”正是人类千百年来对上帝的定义。
于是,逆转熵增、重启宇宙的行为,便不再只是幻想中的神迹,而是知识本身的自然演化。
当科学走到尽头,它不再对立于宗教,而是成为宗教的延续。
知识即神,理性即信仰。
在宇宙的熄灭与重启之间,科学与宗教最终汇合为一。
真是一部不朽之作!
****
看惯了那些苦思冥想琢磨文笔的作品,我算是见识到了,真正的杰作是什么样的。
一些人们引以为豪的故事,有的讲仕途晋升的隐匿捷径,或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亦或不平等或革命的循环往复,可这些都是眨眼而过的身外之物。
跳出既定的规则,人总要仰望星空,思考着自己在无垠宇宙的位置。生存还是毁灭,何时毁灭,为何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我第一次遗憾自己没有经历太多事。
人总倾向逃避苦难。但人写出来的文字必定与其亲身经验有关。
毕竟每个人都无法写出自己认知以外的事物。
我总是用有限的经验揣测无限的未知,所以无法写出“但……神啊!你用大火断送了整个世界的人,就只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早晨?”这样振耳发聩的质问。
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中庸的道路前行,恐惧手无寸铁地离经叛道,于是群星便成为遥不可及的幻梦。可人生辽阔,不应活在爱恨里。
作为一个自私的家伙,比起人生选择的遗憾,犯过的错误还有时间的流逝,我更担忧创造力的泯灭和灵魂的平庸。
我终于幡然醒悟,为何神要将苦难降临人间。
苦难赐予世人坚韧,又以傲慢作为考验,因为祂最后想要成就的是——悲悯。
参考资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394586/answer/3214039445?utm_psn=1711731961100615680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703891?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