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大约一周的时间读完了《人生复本》,u1s1这本的设定实在太为精彩。
也让我再次思考,如何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不同的人生选择。
这是一个关于平行宇宙的故事。
如果再给自己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抛弃现在的生活吗?
“你过得开心吗?”
这是贾森在失去意识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
再次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轮床上,
一位陌生人微笑着对他说,“我的朋友,欢迎你回来。”
然而他面对的世界与之前完全不同。
他没有了妻子,原来的孩子也不存在了。
他的身份不再是大学里的普通教授,而是人人皆知的科研天才。
贾森无法分清眼前的世界是梦还是现实,也不知该如何回到以前的生活。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新的世界里,他将面对自己内心深处最黑暗的部分。
***
书中的贾森本人过着无比平凡的生活,他没有拼了命地追逐所谓的科研梦想,而是选择了爱情。看似平淡的日子,却是所有贾森平行宇宙中最美好的一个。
在另一个世界里,追逐科研理想的贾森(贾森2号)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成为物理学大奖的获得者,无数人羡艳的对象。
可他依然不满足,他偏执而完美主义,他好奇未曾选择的那条道路是怎样的。于是贾森2号用他的才智制造出时光机器,来到那个选择家庭的贾森的世界。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贾森2号夺走了贾森的生活,将他驱逐到另一个平行世界。
“没有人告诉你一切即将改变、即将被剥夺。没有危险迫近的警讯,没有征兆显示你站在悬崖边。或许这正是悲剧之所以悲惨的原因,不只因为发生了什么,还因为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在最意想不到之际,猛然挨一记闷棍,根本来不及退缩或抵挡。”
因为2号打破了原有的规则,贾森被迫在多个平行宇宙中流浪。他在暴雪里行走,在荒漠里奔波,亲眼见证了另一个世界里妻子暴毙而亡,他遭受着本不该承受的情感和生理上的折磨。幸运的是,他最终回到了他的世界。
***
细细看来,整件事的源头,实则是贾森2号的欲望驱使。他始终无法获得满足,无法活在当下。这种不满足感,源自于内心深处的贪婪和对完美的追求。
他以为,通过改变过去,就能得到一个更加完美的现在。然而,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人生没有完美,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失去。正是因为有遗憾存在,才会珍惜现有的一切。
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从理论上来讲,因为有攀比和遗憾的存在,个体永远不可能到达其所认为的巅峰。
再进一步思考,人是否要以世俗的标准评判自身?类似所谓物质、名利、学历等等。这些身外之物会带来无穷的快乐,也会带来痛苦和空虚。当个体的努力没有得到应得的结果,或选择了自认为是错误的一条路,难道就应当悲戚吗?
不,这恰恰是人生最真实的写照。更重要的是,个体的价值在于自身的满足,而不在于社会大环境的评判。否则,怎么做都是痛苦。
毕竟,从过程到结果,其中的变量实在是太多,甚至有些变量细微地察觉不到,也无法理解。至少现阶段,我认为还是要追求自身热爱的事物。至于结果如何,就当作薛定谔的猫好了。
***
“当初没有走哪条路而产生的刺痛愤恨,也许可以放下了,因为没有走的路并不只是我的现状的反面,而是无数的分支系统,象征着我和贾森2号这两个极端之间,各种人生的排列。”
不像其他科幻作品描述的那样,主角回溯时光,篡改历史和未来,走上了最为完美的一条路。
在这本书中,贾森的一切想法排列组合成了无数个贾森的人生。
有的荣华富贵,有的衣食无忧,有的水生火热,有的如履薄冰。
抛开科幻,假如没有时光机,没有平行宇宙。一切假设都不成立。
那么,过去我们所做的选择,根据当时的仅有的阅历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
根本不存在更好的选择。
我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但类似史铁生在《病隙碎笔》提到的这段话:
“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申的思绪和梦想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远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上天不会把你承受不了的苦难降临于你,所以一切的痛苦和快乐都是值得的,都是一堂课。
***
读到结尾贾森与丹妮拉走入时光机开辟新天地后戛然而止,我觉得有些突兀。
为什么分裂的贾森们没有阻止他们?他们那么成功地就皆大欢喜了。我以为会像《彗星来的那一夜》那样,出现平行世界的自己杀自己的画面,但这本书里却没有这样。其他的“贾森们”善良得出奇:
“无可避免——我与最靠近的贾森四目相交,他的羡慕与忌妒鲜活而强烈,仿佛触手可及。他一身破烂衣服,散发着无家可归与绝望的臭味。他用一种愤怒低吼的声音对我说:“为什么是你得到她?”
现在最重要的。让他们过去吧,各位。”大家开始退开。我们慢慢通过众位贾森排列成的廊道。有些人在掉泪。炽热、愤怒、绝望的泪水。
我也是。丹妮拉也是。查理也是。其他人则是表情坚忍、紧绷。最后一个终于也退开了。箱体就在眼前。大门洞开。”
我想那是因为,原本的贾森就是一个善良且有道德底线的人。人的终极目标是与自己作斗争,正是因为原来(未分裂的贾森)真诚善良,所以他的分身们也继承了他的特质。
而他在最后一刻回到了原本属于他的世界,不带着恐惧与厌恶,而是平和的心态。他看到的世界,也正如他的心境一样,也是平静温和的。
所见即所得,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他拯救了他自己。
* **
“这样的秋夜有股活力,碰触到我内心某个原始角落。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在艾奥瓦西部的童年往事。我想到高中足球赛,想到球场的炽烈灯光照射在球员身上。
我闻到熟透的苹果芳香,还有玉米田啤酒聚会上散发的啤酒酸臭味。我仿佛又坐在老旧敞篷小货车的车厢里,趁夜驶过乡村道路,感觉得到风吹在脸上,车尾灯光中红土飞扬,整个人生即将在眼前展开。
那正是青春的美好之处。一切都弥漫着一种失重感,还没有做出毁灭性的选择,还没有选定道路,前方岔路纯粹只代表了无限可能性。我喜爱我的人生,但也许久未曾感受到那种轻松。”
在我没有成年以前,我总期盼着未来,想象自己在擅长的领域挥斥方遒。长大后,我又开始怀念青春,我总觉得自己的青春少了些什么。
但如果细想的话,还是能回忆出很多。
但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那段日子多么美好。我无视那些美好的时光,忽略了本已拥有的东西,总频频瞻望虚幻的未来。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少了些什么,或许是对青春的感受吧。
但幸好,我还拥有青春。
我喜爱我的人生。二十岁出头,我有的是时间、精力和勇气。
最后,敬这丰盛的一餐,温暖的床,和命不该绝。